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关于我们 | 在线咨询 | 加入收藏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搜索 搜索
  新闻搜索 全站搜索
期刊读物 首页 > 期刊读物 > 2012年第6期
会员注册申请
科学技术奖申报
代表大会专题
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坚实一步
时间: 2012年8月1日 点击率: 6704
收藏 收藏 打印 打印 推荐分享 给编辑投稿 给编辑投稿
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坚实一步
——新华社记者于“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之际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冲击7000米下潜深度,再次创造历史。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蛟龙”号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记者: “蛟龙”冲击7000米成功,作为海洋局局长您现在心情怎样?
    刘赐贵:我非常喜悦、激动和自豪。喜悦的是“蛟龙”号海试队经受住了考验,出色地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预定下潜任务;激动的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进军深海大洋的能力显著提升,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载人深潜队伍;自豪的是中国人“下五洋捉鳖”的夙愿终得实现,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 “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深度有何意义?您如何评价这次海试?
    刘赐贵: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海试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海上试验环境,中国载人深潜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得到了磨炼和经验积累,具备了科学决策、正确应对、得力实施的深海工作能力。这支队伍将成为我国未来深海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海试团队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示了当代中国海洋工作者的广阔胸怀和时代意识,体现了中国海洋科技向深海大洋领域迈进征程上的新特征,是新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蛟龙”号后期应用奠定了基础。
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
    记者: “蛟龙”号未来有哪些新使命?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赐贵: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一套开放的、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蛟龙”号使用效率、扩大“蛟龙”号影响力、促进深海高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虑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龙”号将有可能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日常业务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次北极科考全面备战
    记者:和载人深潜一样,我国极地科考也始终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即,这次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前备战状况如何?
    刘赐贵: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出发在即,全体队员已精神饱满地进入全面备战状态。海洋局制定了详细的科考实施方案、船只航行路线方案和每位参与科考人员的职责,以确保船舶、人员、设备等的安全和科考成果双丰收。
    这是我国首次以极地专项考察为目标的北极科考航次。在完成专项年度研究目标的基础上,还会对我国北极科考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以获取长期观测资料。此外,应冰岛政府的邀请访问冰岛,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争取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和国际合作领域有所突破。
     具体来说,第五次北极科考将重点对传统考察区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新增考察区域——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进行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将系统掌握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大气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北极地区环境综合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我们据此确立的考察目标有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考察;极区海洋环境快速变化的地质记录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海冰快速融化下西北冰洋碳通量和营养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北极海域生态系统功能现状考察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标志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版权所有 您是第5891771位访客
京ICP备18023793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官营家园3号楼(国家海洋局第二办公区)
电话 电话 010-68040020 传真 传真 010-68040020 邮编 邮编 10016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