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关于我们 | 在线咨询 | 加入收藏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搜索 搜索
  新闻搜索 全站搜索
期刊读物 首页 > 期刊读物 > 2012年第12期
会员注册申请
科学技术奖申报
代表大会专题
走向深海大洋 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时间: 2013年1月14日 点击率: 8338
收藏 收藏 打印 打印 推荐分享 给编辑投稿 给编辑投稿

走向深海大洋 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 金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国的任务与目标, 这是推动我国大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管辖权属,世界海洋可分为国家管辖海域和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国际海域(包括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而国际海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深海大洋,由于其广阔的空间和蕴藏的丰富资源,对于拓展国家发展空间、增加战略资源储备意义重大:国际贸易主要依赖海上运输,通过国际海域输入的资源量持续增长;大洋环境信息是安全防卫和灾害预报的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国际海底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深海底部生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大洋科学和深海地球科学研究在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类生命活动现象等重大问题上正孕育着新的理论突破;深海高技术装备正在支撑培育与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志性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际海域的战略地位与利用已受到所有国家的关注,以联合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海域事务的讨论日趋活跃,国际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制订受到高度关注,依法争夺国际海域话语权呈加强之势。从发展眼光看,深海大洋必将是未来世界大国关注和竞争的前沿,也应是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布局的工作领域。
认识和利用深海大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深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大量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资源,还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庞大的生物基因资源。其中,深海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近年来占到了全球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的约40%;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储量多达700 亿吨;深海底沉积物中含有数亿吨的DNA,是地球上最大的基因储库。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2011 年,我国铜、钴、镍、锰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的37%、28%、40%、64%,其对外依存度则分别高达57%、78%、95%、59%。20 世纪我国即提出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布局,随着国际陆地矿山增产受限、品位降低,环境保护形势的加剧,长期过分依赖陆地资源的增长已不现实。按现有矿冶技术估算,我国铜、镍、锌、锰等资源储量的保证年限有限,资源紧张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直面的严重问题。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安全来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源安全保障越发重要。要保证新时期国民经济继续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到新的资源来源,深海底资源无疑是未来最为可能的选择。
着眼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将提升和跨越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能力
    真正有效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持续需求、增加我国在深海大洋的战略资源储备,除透彻研究国际法律规则、积极研判国际斗争形势外,关键还在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深海装备技术代表了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也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整体能力的综合体现。着眼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发展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带动、辐射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大洋科学考察,一大批深海调查装备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深海拖网、电视抓斗、深海浅钻、生物和微生物取样器、无人遥控潜水器等先进调查和取样装备的研制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洋科学考察工作的开展;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的成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尽管如此,我们与美、俄、法、日等世界海洋强国在深海资源开发整体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批准的“持续开展深海勘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战略方针,在加强船舶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深海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与开发,切实提高深海资源勘查能力和深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以深海采矿工程和深海生物基因工程为重点,全面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与开发能力发展,为未来我国深海装备业、深海采矿业、深海微生物资源产业等深海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走向深海大洋。综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海洋强国都不只是着眼本国海域。如果不认识利用深海大洋、不具备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就称不上是“海洋强国”。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我国深海大洋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一是战略布局实现新拓展。国际海域工作战略方向已由资源调查评价为主向综合调查拓展;调查区域由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立足太平洋、拓展印度洋、挺进大西洋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二是资源调查实现新突破。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增加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有了良好开端。三是深海科技实现新跨越。深海运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调查装备已成为我国深海调查的主力;深海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对国际海域调查工作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参与国际海域事务呈现新局面。参与国际海域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明显提升。
    当前, 深海大洋竞争态势依然严峻。一是空间竞争日趋激烈。围绕国际海域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争夺不断加剧。二是资源争夺日趋加剧。海洋大国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 蓝色圈地” 进程加快。三是科技竞争日趋凸显。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成为海洋科技竞争的新热点,深海科技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的新趋势,成为继太空技术后的又一国际技术竞争的新领域。四是竞争与合作日趋交融。海洋强国对新兴海洋国家加以限制;各利益集团又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
    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深海大洋,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机遇有: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为开展深海大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政策指导;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国际海域工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参与和引导国际海域事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挑战有: 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支撑能力较弱和深海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际海底资源调查与开发的基础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应对国际海域新态势、新规则的前期研究尚待加强,国际海域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应变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面临国际海域空间与资源竞争加剧的形势,应以我国的强劲发展为后盾,以支撑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大洋战略目标为导向,在增加战略资源储备、拓展战略活动空间、提高深海科技发展、确立国际事务强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下,构建支撑实现大洋战略目标和大洋持续发展的业务平台与人才网络,使大洋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具广泛性。适应国家改革步伐,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预算体制改革等重大变革,构建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的职责框架,增强协会组织结构适应这些变革的能动性,夯实实现大洋战略目标的组织基础;适应新职能所要求的涉及政府运作、机关业务、相关法律、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学习,拓展工作渠道,改进工作方法。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业务扎实、协调活动能力(国际)较高的行业领军人物,重视管理团队对大洋业务所需的专业、法律、外语等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标志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版权所有 您是第5956967位访客
京ICP备18023793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官营家园3号楼(国家海洋局第二办公区)
电话 电话 010-68040020 传真 传真 010-68040020 邮编 邮编 10016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