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关于我们 | 在线咨询 | 加入收藏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搜索 搜索
  新闻搜索 全站搜索
期刊读物 首页 > 期刊读物 > 2012年第12期
会员注册申请
科学技术奖申报
代表大会专题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开创海洋预报事业新局面
时间: 2013年1月14日 点击率: 5690
收藏 收藏 打印 打印 推荐分享 给编辑投稿 给编辑投稿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开创海洋预报事业新局面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 王 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准确把握,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需要高度重视五个方面,即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 以下简称“五个海洋”)。“五个海洋”点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本质,抓住了这五个方面,也就牢牢握住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主线。海洋预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控、海洋科学研究等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也是“五个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海洋强国战略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入分析海洋预报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谋划海洋预报工作方向和重点,积极发挥海洋预报工作在海洋事业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是海洋预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海洋预报工作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定位
    海洋预报工作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预报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要求。

    第一,海洋预报工作是认知海洋的重要内容。认知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深刻理解了海洋,我们才能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新变化,灾害形成机理、发生规律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新特点,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急需加强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研究,以及海上溢油、水上搜救和危化品泄漏等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技术研究。同时,应加强海- 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灾害和生态环境对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提升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只有持续加强海洋预报技术攻关,才能不断提高海洋预报警报的精度和水平,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对预报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二,海洋预报工作是利用海洋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海上交通运输、近海旅游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增长形势。日益增多的涉海经济活动给海洋预报工作不断提出新课题,需要我们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地加以解决。通过大力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研究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为涉海工程建设、沿海规划制定实施、海岛开发与保护、近海渔船安全保障等提供决策服务,减小或避免海洋灾害风险和造成的损失;通过组织参与重大海洋灾害灾情调查评价、海岸防护工程防灾能力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掌握各类海洋灾害风险分布情况,为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以及其他涉海规划、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发展针对不同预报服务需求的近海近岸海洋预警报技术,为我国渔业生产、海事搜救、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和海上油气生产等提供专题保障服务。
    第三,海洋预报工作为生态海洋提供科技支撑。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海洋环保工作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剧。21 世纪以来,无论是发生频次还是涉及海域面积,中国的赤潮灾害都在骤增;2007 年开始,黄海海域连续出现大规模绿潮。另外,随着中国海上运输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发生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同时,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通过发展精细化三维温盐流预报技术,建立中国海及重要海域精细化海流预报系统,可显著提高对海上溢油、人员搜救和危化品泄漏等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速度;通过在重点河口建立咸潮入侵预报系统和在典型生态区开展海洋生态预报,可为有效应对生态环境事件、保护海洋环境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第四,海洋预报工作为管控海洋提供安全环境保障。海洋强国需要强大的综合海洋管控能力。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围绕海岛主权和海洋资源争夺、海域划界等的争端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海洋权益维护面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维权任务艰巨。通过制作发布钓鱼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等的海洋预报,能够体现我国的实际管控,有力地宣示我国主权;通过发布及时准确的海面风浪等预报信息,为我国海监海上维权活动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保障;通过提升全球大洋、深远海及海上重要通道海洋环境数值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极地和大洋考察航线、海上主要商业航线(含北极航道)、大洋主要渔场、亚丁湾护航等海洋环境专题保障系统,为我国极地和大洋科学考察、远洋运输、渔业捕捞和海防安全提供预报服务,进而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有助于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
    第五,海洋预报工作是和谐海洋的重要载体。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把海洋建设成为合作之海、友谊之海,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举足轻重。海洋预报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是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关切,我国正在牵头制定《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预防和减灾技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开展海上航行和经济活动的环境预报服务、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与国际组织、区域海洋预报机构、各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海洋预报领域的合作机制,积极发起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海洋预报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提高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促进和谐海洋建设。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及我国海洋预报工作发展现状
    纵观美国、欧洲等世界海洋强国,海洋预报是随着海洋观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数值模式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 世纪中后期, 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遥感技术的问世并广为应用开创了海洋预报技术发展的新纪元。如今, 美国、欧洲等海洋大国通过长期发展已建成包括岸基、水基、天基和空基等组成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并据此建立了符合各自国情的、各具特色的海洋预报体系;他们所倡导的观测数据共享机制、业务科研部门分工合作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是其海洋预报事业走在世界前端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海洋预报事业保持稳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海洋灾害预警报和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工作卓有成效,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国防安全、沿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业务支撑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国家级海洋预报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海洋观测实时数据通讯、高性能计算机、海洋预警报会商系统和产品发布平台等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全国海洋观测数据分钟级实时传输,配备了峰值40 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建设了全国海洋灾害预警报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开辟了传真、电视、广播、手机、网站、微博等多种预报发布平台。
    二是海洋预警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预警报服务手段和范围不断拓展,预警报产品不断丰富,面向社会公众发布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海温、海流等公共服务产品,面向政府管理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军事部门等提供决策服务产品和专题预报产品,为海监维权执法、载人深潜、亚丁湾护航、极地考察等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了优质的预报保障服务。
    三是海洋预警报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筹建成立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西北太平洋和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近海近岸精细化预报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自主研发了精细化风暴潮、海浪、海冰预报系统,发展了三维温盐流及海面风场数值预报系统,预报时效拓展至5-7 天,精细化风暴潮- 近岸浪- 洪水耦合技术、集合预报技术和漫堤/ 漫滩风险预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浒苔漂移预报系统、溢油应急预报系统、海上(核)污染物漂移扩散预报系统、海上搜救预报系统。球大洋预报技术取得明显进展,建立了全球海浪数值预报系统、全球三维海洋环流预报系统、极地海冰预报系统、热带太平洋温度盐度同化分析系统。自主开发了全球海啸传播时间模式、太平洋海啸数值预报系统、南海定量海啸预警系统,初步形成了海啸预警业务体系。
    同时,近几年不失时机地推进预报业务深化改革工作。预报中心及时调整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布局优化、岗位和人员设置合理的预报业务体系,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素质优良、结构优化、规模适度的预报员队伍,同时积极推进首席预报员团队建设。不断推进海洋观测预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国家中心指导作用,开发了海洋预报人机交互平台,加快海洋预报信息化建设,带领海洋预报事业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虽然预报中心在业务支撑能力建设、海洋预警报服务和预报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洋强国战略对国家级海洋预报工作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海洋预报服务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环境保障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海洋预报事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海洋预报体系建设亟须加强, 海洋预报服务水平仍需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高,业务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尚未形成,高层次、创新型预报科研人才缺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重点领域的深入探索和拓展。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建设
    海洋预报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业务改革。为了破解目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未来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海洋局党组“三个六”总体工作部署,围绕海洋预报减灾“四一二一”总体目标,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康为宗旨,以提高海洋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进一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破解当前海洋预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逐渐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推动海洋预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洋强国和“五个海洋”建设贡献力量。
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及其指标体系
    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是建设海洋预报强国的必然选择。业务布局合理、人员结构优化、科技支撑显著、预报保障有力的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可显著提升国家级中心的业务指导能力,满足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等的重大需求。在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框架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大力推动海洋立体业务化观测体系形成,大力进行海洋预报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数值模式研发、资料同化和多源资料应用工作,大力加强预报服务和应急响应能力拓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六一四一”,即建设完善灾害预警报、环境生态预报、目标保障预报、精细化预报、全球预报和海洋气候预测等六项重点预报业务领域,围绕提高海洋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的一个根本目标,进一步提升海洋立体观测能力、高性能计算能力、基于数据同化的数值预报和产品释用能力、产品制作和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预报支撑能力,最终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业务化海洋学体系。
    在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发展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掌握和反映海洋预报现代化的状态和进程,反映海洋预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完善海洋预报的组织管理工作,指导海洋预报现代化建设,促进海洋预报事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制定海洋预报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需在总结回顾海洋预报现代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启迪推进海洋预报现代化的途径,把握海洋预报事业发展规律;需在充分认识全球海洋预报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推进海洋预报现代化的举措,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该指标体系应强调针对性、超前性和实用性:一是体现海洋预报工作全貌及其主管部门工作职能;二是显示海洋预报事业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三是反映当前海洋预报与经济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四是表现现阶段关注的主要海洋预报工作问题。
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途径

    一是要夯实拓展六项海洋预报业务,滚动推进业务改革,不断优化完善预报业务布局。其中,灾害预警报业务指面向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警报业务;环境生态预报指针对海温、海流等海洋环境要素以及溢油、搜救、赤潮、绿潮等海上突发事件和生态事件的预报;目标保障预报指面向重要核电化工企业、大型港口和人口密集区等沿岸重点目标和国家重要海上活动的目标型保障预报,如针对沿海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海洋油气开发以及海监维权执法、载人深潜、大洋和极地考察、亚丁湾护航等国家重要海上行动的专项预报保障;精细化预报指面向海洋灾害高发区、人口及经济产业密集的重要海湾,以及海上活动频繁海域的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全球预报指面向全球各大洋、极区、深远海及海上重要通道的预报;海洋气候预测指面向全球和区域的短期气候和长期趋势预测,重点关注厄尔尼诺/ 拉尼娜、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等大尺度海洋现象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和预测,同时包括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以上六项海洋预报业务作为建设海洋预报强国的主要内容,既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延伸、三个提升”的五年预报发展规划,即:海洋预报服务方式由单一要素预报警报向目标型综合预报保障转变;服务范围由近海近岸向全球、深远海及重要海洋通道拓展延伸,服务领域由物理海洋学向环境海洋学及生态海洋学拓展延伸;大力提升近海近岸海洋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水平、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及决策服务能力、我国海洋短期气候预测评估及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综合保障能力。六项重要预报领域是实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抓手,是在“十二五”规划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到2020 年预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通过深化预报业务改革不断推进。
    二是要加强海洋预报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海洋预报准确率。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是加强海洋预报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海洋预报工作的根本指标。加强海洋预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预报中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实验室、物理海洋和气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各个预报业务部门,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预报业务发展的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切实提高我国海洋数值预报自主研发水平,大力推进边缘海模式的研发工作,提高国家级业务中心的预报指导能力。初步建立以“一个局重点实验室、一个中心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新建业务中心和六个预报业务室”为主体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海洋预报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将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归根结底,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海洋预报准确率,从而不断适应和满足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
    三是要加强体系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海洋预报支撑能力。海洋预报遵循“海洋环境观测- 产品分析制作- 公共产品服务”的链条式流程,海洋立体观测能力、高性能计算能力、基于数据同化的数值预报和产品释用能力、产品制作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海洋立体观测工作,提高海洋观测的空间覆盖面、精细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提升观测资料传输能力和应用水平;建设连续计算峰值速度达到500 TF 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满足全球大洋和近海近岸精细化预报业务的计算需求;在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数值预报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模式,重点发展数据同化和数值产品释用技术;开发完成海洋预报人机交互平台并推广至全国,提高海洋预报产品分析制作能力;建设海洋预报公共服务平台和现代化海洋影视制作中心,提高海洋预报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要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业务化海洋学体系。业务化海洋学体系是能够业务化运行的,并为相关用户提供持续、及时和有效服务的系统。该体系将理论研究成果、现场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等有机结合,帮助人们认识、观测和预报海洋现象。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海洋观测与传输网;建立数据服务交换中心;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业务化海洋学模式,包括海气耦合模式和区域模式;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分发系统等。目前,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业务化海洋学系统建设,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如美国的CO-OPS,法国的业务化海洋学系统,波罗的海沿岸9 个国家联合建立的波罗的海业务化海洋学系统(BOOS)等。建立中国特色的业务化海洋学体系将是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最终成果体现,需要我们重点发展数据获取基础能力,这是实现业务化海洋学系统建设的基础,没有数据,其他工作也仅是空谈;明确不同机构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节省系统建设成本;围绕特定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开发定向预报产品,突出预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是要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的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我们开展实践工作的现代海洋预报业务指标体系,其构成的指标功能包括: 一是水平比较功能,即可  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与历史状况比较,反映水平和进展;二是监测进展功能,可监测现代化建设进程,反映建设动态和进展;三是导向功能,引导现代化按照目标推进,主要针对薄弱环节,反映方向是否正确;四是评价功能,综合评价现代化总体过程,反映建设水平与成效。用于衡量海洋预报业务体系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应该是由多级指标层级构成的系统,指标体系强调系统性、协调性,应当清晰指标层级之间的脉络,界定和表现同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应当对各项指标的地位给予确定,即合理地赋予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要反映工作实际,由于无论何种权重的确定方法都带有主观因素,应当制定统一的取值规则,规范权重取值的程序、方法和取值范围等。我国海岸线漫长,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各级海洋预报机构现代化建设水平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指标体系构建要客观面对各地、各级海洋预报工作的差异。在国家层面上,应能反映全国海洋预报现代化整体水平、综合实力,便于国际对比分析,衡量海洋预报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在地方层面上,归纳共性的工作内容,给出指导性指标,便于反映各预报机构海洋预报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状态。海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预报现代化指标既要充分衔接国家指标,又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制定带有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在公众服务水平、决策服务水平、社会经济效益、预报预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管理水平六大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制定出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六是要实施人才兴业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海洋预报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人,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有效、系统、可持续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加强预报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尽快形成一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突出围绕有利于业务发展以及中心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和气象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重点培育一支专业方向明确、学科特色鲜明、人员梯队合理、在国内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预报科研队伍。
    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为海洋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预报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加快推进海洋预报业务改革,逐步构建现代海洋预报业务体系,不断提高海洋预报服务水平,努力开创海洋预报事业新局面。 

 

 
标志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版权所有 您是第5957002位访客
京ICP备18023793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官营家园3号楼(国家海洋局第二办公区)
电话 电话 010-68040020 传真 传真 010-68040020 邮编 邮编 10016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85号